top of page

15 我们与(不)信的距离

书名:我们与(不)信的距离——默想圣经6个不完美的圣徒故事

作者:黄嘉樑

燃烧吧!大学魂

小时候看电视总是喜欢问大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长大之后才发现只用好坏两个字来概括人性实在是太简化了。我们读圣经的时候可能也容易有这种过分简化的倾向,要么神化圣经里的人物,认为他们没有一丁点儿瑕疵,要么妖魔化里面的人物,觉得他们没有丝毫可取之处。其实圣经里所描写的都是有血有肉、真实的人,他们有好也有坏,有成功也有失败。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邀请我们一起和作者默想圣经当中记载的6个不完美的圣徒故事。这本书既可以读作《我们与信的距离》也可以读作《我们与不信的距离》,似乎作者故意用这样的设计来引发我们停下来想一想,我们与信或者不信的距离是多少呢?我们这些不完美的信徒与圣经人物的距离是远还是近呢?


这本书共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里面讲两个圣经人物。第一部分叫做「不完美圣徒」,分别来看亚伯拉罕和雅各。一说起亚伯拉罕,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信心之父」,他在不懂、不明白的时候就愿意抛下过去——离开家乡,也愿意放弃未来——献上以撒,这样的信心是每个人都钦佩,想要学习的。唯一可惜的就是亚伯拉罕和夏甲生了以实玛利,这似乎是他信心软弱的人生污点。不过作者根据经文叙事的发展来分析的时候,却发现圣经的叙事者对此的评价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负面,似乎除了跳跃式的信心,亚伯拉罕身上还有一种款步而行的信心——没有一击而中但曲折前进、不断调整,也许我们和这种信心的距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


第二个人物是雅各,他绝对是圣经当中性格非常鲜明的一号人物,他一生的经历也是跌宕起伏,创世记里记录了关于他的很多故事。不过作者却聚焦在一个不太起眼的片段,就是雅各在离开家孤身漂泊的路上梦中遇见神的经历。作者发现这段经文里反复出现「地方」这个词,似乎在说任何一处无名的「地方」都有可能是与神相遇之处,和雅各一样,我们可能也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经历神。


第一部分里的亚伯拉罕和雅各都是圣经故事的主要人物,也在救恩历史当中担当重要角色,接下来第二部分——「平凡者美学」,作者将眼光转向了两位不起眼的人物——以扫和以撒。在以扫还没出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不是被拣选的那一个,但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不好以至于他不配得被拣选呢?作者发现经文很多地方对以扫的描述都很正面,例如生出来就是「红色」并且有浓密的毛发,这都是当时被认为是有能力的英雄和先知所拥有的特质,以扫其实是赢在起跑线上的,但他的确没有被上帝拣选来承接亚伯拉罕的应许。这个没有被选上的人还能不能活出人的尊严、活出蒙祝福的人生呢?


另一个平凡者就是以撒,虽然他常与亚伯拉罕、雅各并列为以色列先祖,但和另外两位相比,他的存在感实在是比较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个性,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如此平凡的以撒身上有什么闪光点吗?作者真的慧眼识珠,透过经文分析展现出以撒的独特,平凡的人同样可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活出上帝所赐的生命。


前两个部分都是来看创世记里的人物,最后一部分叫做「暗黑的事奉」,作者选取了两个士师记中的人物——基甸和参孙。这两个人一个是高开低走的典范,基甸一开始是大能的勇士最后却带头拜偶像;另一个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参孙栽在自己的好色上面。作者没有这样简化他们失败的原因,而是在经文的细节当中看到基甸一步步迷失初心是如此「自然」,我们可能也走在那条路上,而参孙被剪掉头发似乎不仅是因为他好色,更有可能是因为他对成为平常人的渴望超越了对上帝召命的顺服。


这本书里讲到的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圣经人物,但是作者却为我们默想反思提供了一些新颖的角度。这些新颖的角度绝对不是作者天马行空灵意解经,而是根据非常扎实、严谨地经文分析推论出来的。这本书的作者是黄嘉樑,他是一位旧约学者,目前是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圣经科的教授,所以这本书的内容紧扣经文,好多地方能看出作者学院派的风格,观点之间环环相扣,非常有理有据。但同时这本书又非常接地气,一点不抽象或者枯燥,每一章还有配套的反思题,是非常适合个人灵修默想和小组团契讨论的材料。


相信你读完这本书,会觉得这6个圣经人物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这些不完美、平凡、有着黑暗面的信徒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有血有肉的挣扎,也看到信仰的真实。就像作者在序言当中所期盼的,我们读圣经的时候,不再只是刻板地模仿里面的人物,而是让他们鲜活的生命来启发我们如何在自己的生命故事里真实地走信仰的道路,不完美也没关系。


bottom of page